愛酷索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愛酷索小說 > 第三篇 桑耶大師 第二十七章 靈鷲山頂如 > 第三篇 桑耶大師 第二十七章 靈鷲山頂如來會

第三篇 桑耶大師 第二十七章 靈鷲山頂如來會

-

第三篇桑耶大師第二十七章靈鷲山頂如來會

是本初的佛

此土安穩

是永不毀壞的靈鷲山王

啊!永命皈依 頭麵頂禮至尊的佛足

嗡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□□

一心欲見佛

不自惜身命

時我及眾僧

俱出靈鷲山

南無大智海本師釋迦牟尼佛

究竟的因緣,使蓮華生大士來到了佛陀清淨常住的靈鷲山。

靈鷲山位於王舍城東北十四五公裡的地方,周圍共有五座山峰,而靈鷲山是其中最高聳的。其頂上宛若高台一般,從台上眺望虛空翠巒層疊相映,濃淡分色,幽美秀麗。

佛陀傳法四十九年,多在此山廣說妙法。當時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為了聽聞佛法,就派遣大眾,從山麓開始築路,以石為階橫跨山穀淩越高岩到達峰頂。這條道路廣有十餘步,長有五六裡。

蓮華生大士的身影顯現在靈鷲山的步道上,虛空中不時傳來微妙的香氣。其中較為濃烈的香氣,是天地神祗、世主、空行身上所散發出來的。他們歡喜的合掌歡迎著大士的到來,有的踴身空中,宛若靈影一般;有的立身山岩;有的立於路旁;更有一半身形浮於地上、下半身沉在土中的地神,從他們身上自然散發著喜悅的妙香。另外在虛空中,更有無數的化佛菩薩,歡喜放光注照著蓮華生大士,他們的身上則散發出極為雅淡不可思議的清淨法香。

蓮華生大士在路中,先來到了一座名為下乘的塔。護山的山神向蓮華生大士說明道:“大士!這座佛塔名為下乘。當頻毗娑羅王乘車來到此地時,為了表示對佛陀的敬意,就會在此處走下車乘,徒步登上鷲峰,所以名為下乘。”蓮華生大士聽聞了靈山山神的解說,於是歡喜的向佛陀禮拜致敬。

大士為了表示對至尊佛陀的禮敬,所以用極為恭敬的步伐,緩慢經行而上。過了一會兒,他又來到了一座佛塔之前,山神立即向前解說道:“這座佛塔名為退凡塔,是簡退凡夫之人不會同往之處,是為了彰顯佛法修證的偉大,為免凡夫之人喧擾所立。”大士也立即行禮作意。

來到了峰頂的平台,東西寬長,南北狹窄,西麵側臨懸崖,並建有一座精舍,往昔如來常在此宣說法要,其中並有如來等身的佛像。這時峰頂的天上正群聚著白頭的大鷲鳥,飛翔虛空,彷彿正歡迎著大士的到來。大士雙眼看著在平台旁聳起尖峰上的大磐石,這個大磐石仿若靈鷲一般,有著尖突的鷹喙、鼻、眼及毛,栩栩如生。

蓮華生大士這時仿若見到,當時在平台下側的石洞中入定的阿難尊者,而魔王化作大鷲鳥,在下半月黑月的夜中,盤據著尖峰,奮起雙翼驚嗚尖嘯,來恐怖尊者。這時尊者驚懼無措,佛陀在峰頂上見到這樣的景象,就伸手穿過石壁撫摸阿難的頭頂,用大慈的言語安慰他說:“這隻大鷲鳥是魔王所變化的,你不要恐懼!” 阿難尊者在佛陀的加持安慰下,身心安樂怡然入定。而大鷲鳥也化成磐石,常駐此山,彰顯佛陀的聖蹟。

另外精舍之側有數座石洞,舍利子等諸大羅漢於此入定。而精舍東北的石澗中,有大磐石,是如來曝曬袈裟的地方,衣紋十分的明徹,宛如雕刻一般的清晰。而旁邊的石上有佛陀的足跡,輪紋雖然較暗,但還是清晰可察。

蓮華生大士安住在靈鷲山頂的平台之上,他結跏趺坐,吉祥地思維著佛陀在此宣講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等許多無量無邊的經典的情景。在如幻當中,宛如見到十方諸佛與一切菩薩、聲聞緣覺大眾,乃至一切護法空行,如雲如影般擁立在空中。

這時,三道寶光從虛空中自然垂注於蓮華生大士的頂上;而清淨無雙不可思議的妙音,若遠若近從自身清淨的耳輪中仿若響起:

自我得佛來,所經諸劫數,

無量百千萬,億載阿僧祗,

常說法教化,無數億眾生,

令入於佛道。爾來無量劫,

為度眾生故,方便現涅槃,

而實不滅度,常住此說法。

我常住於此,以諸神通力,

令顛倒眾生,雖近而不見。

眾見我滅度,廣供養舍利,

鹹皆懷戀慕,而生渴仰心。

蓮華生大士了悟這是佛陀親切的為他說法,心中思維:“其實佛陀成佛以來,已經曆了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祗劫的無量時間;但是為了怕鈍根的眾生,認為佛陀可以長久住世,而不肯精進修行,所以用大方便力,示現涅槃滅度,來使眾生了知佛陀難可值遇,而住精進。但是事實上,‘本無涅槃佛,亦無佛涅槃’,佛陀並不是真實滅度,是常住不壞,而且無量時劫以來,不隻常在此娑婆世界不斷地示現說法,並且在他方無量的世界教化眾生。而我也是佛陀妙身的加持而示現的啊!”

這時,蓮華生大士心中悲切,憶起了《法華經》中所說:“一心欲見佛,不自惜身命;時我及眾僧,俱出靈鷲山。”一心想見如來的真實報身,此時虛空中宛若千日齊照一般,從光明遍照的體性中,現起了佛陀的實報莊嚴之身。

而在刹那之間,整座靈鷲山頓融入廣大光明的常寂光中,並從體性光明現起了實報莊嚴的清淨佛土;整個世界示現無邊無儘的莊嚴,菩薩空行的身相仿若虹彩無實質地明顯現前;比起如幻如影般的幻化身,更是不可思議的清晰明朗。這時,菩薩大眾更以清淨的梵音唱誦道:

因其心戀慕,乃出為說法。

神通力如是,於阿僧祗劫,

常在靈鷲山,及餘諸住處。

眾生見劫儘,大火所燒時,

我此土安隱,天人常充滿,

園林諸堂閣,種種寶莊嚴,

寶樹多花果,眾生所遊樂,

諸天擊天鼓,常作眾伎樂,

雨曼陀羅花,散佛及大眾。

偉大的佛陀這時向蓮華生大士說道:“心子!你具足著圓滿的金剛體性,也是我所加持幻化的清淨妙身,將在此世界中,代表著我教化無量眾生。靈山淨土是我所居止的法報佛土,是曆一切時劫而不毀的;就是宇宙滅儘,此土依然常住不壞。而這也是你所成就的法身、報身所依止之處啊!你應當如我一般永劫地救度無邊眾生,而在不斷的精進之中,你也即將如同我一般具足無量壽命,圓滿現起無生無死的廣大成就;而你也將證得如我一般的無上智慧,迅速地成就圓滿佛身,遍照無量的慧光。”

這時清淨的佛陀與法界光明,當下旋入了蓮華生的智頂,並安住於心輪之中。蓮華生大士的心輪之中,彷彿一滴明若千日的明點透身而出,十分莊嚴美妙。

在清淨的加持之中,蓮華生大士具足了佛陀的大悲,具足甚深的無上究竟菩提心。他悲視一切的眾生,希望能夠如佛陀一般,救度無量苦難的眾生,所以他首先安住在大悲三昧當中,觀察所要調伏的世間。

當他安住在大悲三摩地,現觀調伏教化的一切世間,就宛如從明鏡當中,看到太陽的投影一般,十分的清晰明亮。在大悲空智三昧定力的交融之中,世間的一絲一毫都是清清晰晰的,就如同觀看著手中的清淨如意摩尼寶,或是將完全透明的水晶浮現在心輪上一般。

蓮華生大士的聞思修已臻於究竟;從聽聞中現證的智慧,完全安住,清晰的總持在心輪當中圓滿不忘,所以他能夠施予一切眾生無畏。聽聞他說法講經之後,任何的畏懼就消失無蹤。他經由思維而得證的智慧,宛如銘刻於巨石一般的總持於心中,所以能夠與一切外道、宗派的修行人辯論,心中冇有任何畏懼,具足無礙辯才。他經由等持修證而圓滿成證的智慧,法爾自生的總持於心中,所以能夠觀照自心的最細微、最秘密的心念而無所畏懼。

蓮華生大士以聞思修證的現觀智慧如實地思維著:“所謂佛陀,並不隻是一個名號而已,必需修證十力、四無畏、大慈大悲、十八不共法等一切諸佛的不共圓滿成就,纔算圓滿成佛。”現在,蓮華生大士他如此地觀察自心,是否具足如同佛陀一般的說法無畏的因緣。現在他已了知,對一切眾生弘法的因緣時節已經到來;這時,再不對眾生說法,是違背自己的菩提心與誓句三昧耶戒的。

蓮華生大士於是決定立即行動教化眾生,這時他又思維:“我現在即將要教化的眾生,應具足何等的因緣呢如果一個眾生,聽聞了我所宣講的如寶金語,而心中卻無動於衷,這樣的隨從弟子,並不能夠如實的修行,所以我不願意收留。如果不認真修行,而且不能夠從真實的修證當中,確信一切秘密法要的人,那麼這種隨從的徒弟,我也不要收留。如果心中不能由修行中生起真信,在這群冇有信心的人當中,我是完全不願意居留。另外,如果是不遵守誓約、秘密三昧耶的朋友,也不能夠讓我心生歡喜。那麼,現在我應該到有緣的眾生當中,如實地教化,導引利根的人,迅疾地使他們得到圓滿究竟的成就。”

蓮華生大士在這樣的因緣時節之下,用慧眼觀察他所調伏的世界的這一切眾生。這時,他觀察到的眾生都是由於無明的遮障而輪迴受生,如果眾生不能夠觀照自心,如買地了悟自身的體性,將永遠被無明的黑暗所縛著,而不能明瞭法界的真理實相,茫然地在無邊的生死大浪中翻滾輪轉,不能得到休止。而所有的眾生,也由予無明的緣故,所以不能夠了知如何纔是自己真實究竟的利益。所以,他們雖然竭力地想獲得安逸、享樂,卻反而找到了所有痛苦的根源,讓自己墮落在輪迴的苦惱當中,不能解脫。

這些苦難的眾生雖然從究竟的義諦而言,我也要救度他們,使他們圓滿成佛,但在現在的初始因緣當中,他們並非適當的調伏對象,我應該先調伏具足一切善德的眾生。”

他這樣子思維後,就一念現觀烏仗那國中——他所出生的無汙清淨具足光明的大海,他看到海中正有無數善根具足的空行母歡樂安住。蓮華生大士於是認為他應該先到那裡,為一切空行母們來講經說法,這樣將使空行母們得到究竟利益,也使自身弘法的初始因緣甚深吉祥。

蓮華生大士觀察思維到此,了知因緣已如實地現起了,所以現起清淨的智慧神通,舉身飛起,如鳥淩空一般飛向空行大海,在刹那之間,宛如力士伸臂一般的快速,就已來到了達那郭夏海。

當他在達那郭夏海現身時,麵見了一切空行母,所有空行母們都歡喜無量、踴躍舞蹈,前來向蓮華生大士頂禮問訊、合掌問好。

此時空行母眾以和雅的妙音共同地啟問:“偉大的至尊蓮華生大士!我們謹向您致上無量的敬意,願您常住世間,為我空行海會宣說極妙秘密的法要。您是否具足歡喜廣度眾生,遠離一切病惱”

蓮華生大士也十分的欣喜,立即微笑的向空行母眾宣說:“是的,我一向少病少惱,並且廣度眾生的因緣時節即將到來。首先我將在此為你們宣說至深秘要的**,你們都應該隨喜諦聽,如實地修行;將來必定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,安住在究竟的普光明地金剛持位。”

這時,空行母眾以及所有的龍天護法都歡聲雷動,獻上廣大無邊的供養,刹那之間,虛空舞影、雅音悅耳、天花飛墜,她們心中十分的歡喜,立即欣然受教。蓮華生大士於是安住空行三摩地中,用空行母的秘密語言,開始宣講至深至要的密乘要法,所有大海中的四類空行母都現身合掌聽聞,而本尊金剛亥母更是如影相隨一般,跟隨著蓮華生大士,給予加持成就。

而大海中的龍王與天空的所有的星曜、天人護法,也都前來聽聞蓮華生大士所開示的密法,他們歡喜受法,而且立誓發願獻上命咒,願做蓮華生大士的護法奴仆。他們所行的一切都隨順於佛法,對著佛法充滿了殊勝的歡喜,隨順教法而行,與一切世間違逆佛法、無智無慧的顛倒行為,是完全相反。

蓮華生大士在清淨空行海中,對所有的空行護法宣說如實究竟的秘法,聽法大眾都得到了甚深的滿足與歡喜,大家現前法喜充滿,安住在寂靜三昧的相續大樂當中。

蓮華生大士在達那郭夏海中,為空行母眾宣說秘密法要,使她們得到滿足成就之後,他了悟在此處的說法的因緣已經圓滿了,他應該再到彆處去弘揚佛法。

於走,他再以慧眼觀察世間,發覺沙河爾是他應當前去調伏的下一個國度。因為在彼地有即將成熟的眾生,在緣起上他必須去給予教化救度。

沙河爾在烏仗那的東南方,蓮華生大士現觀在沙河爾都城的正中央,沙河爾王的王宮——然那布日宮,巍巍然的聳立在此處,而沙河爾王為聖典持大王,他納有嬪妃三百六十人,更有許多的內外大臣,他統治著全國,政權十分的穩固,一切百姓也都歡喜順從他的領導,是個具足善法的因緣。

蓮華生大士察覺沙河爾國應是調伏的對象,所以,他正在選擇適當的因緣前往沙河爾國。

聖典持王的王妃名為哈吾尼,她往昔曾經做過一個夢,她夢到天上有八個太陽,同時在空中熾烈地照耀著,整個沙河爾國國土都在刹那之間成為焦土。這時她的頭頂上,忽然感覺到十分的癢,在至癢難當中,有一座由鬆耳石所建築的佛塔,竟然尖尖的聳起,正長在她的頂上。

哈吾尼王妃醒來之後,就立即向沙河爾王稟告說:“大王!昨天夜裡我夢到了在我們的國土上,天空中有八個太陽一起照耀著,忽然之間我們整個沙河爾國土頓然成為焦土,此時我自己的頭頂上感覺到至癢難當,卻又從我頂上生起了一座尖聳的鬆耳石佛塔。不知道這個夢境是善夢還是惡夢這個夢兆到底要如何解釋呢”

沙河爾王聽了王妃的夢境之後,沉吟了一會,他仔細地思維之後,認為這恐怕是惡夢吧,因為夢中所有的國土都被燒焦了,現在不知道將會有什麼怪異的事情將要發生呢於是,國王馬上邀請許多的大班智達來唸誦祈禱消災的平安經典,希望能夠祈福消災,讓這個惡兆消除。

其實,當時哈吾尼王妃的年齡已經極為老邁了,而且身體也不大好,但是在做了這個夢之後,卻發覺到有了身孕,這件事讓大家感覺到十分地好奇與歡喜。而且對王妃有了身孕之後,身心也變得十分的輕捷有力,本來欠佳的身體,也逐漸地康健起來;尤其走路時本來需要他人的攙扶,現在她的腳力卻特彆的堅強了。

從此之後,更時常有天人、天女從空中下凡到王宮中,致贈供品來供養她,而王妃心情十分的欣喜,精神也十分的好,她的氣色愈來愈美好,宛如返老還童一般,臉上也愈來愈光滑柔嫩,宛如花朵盛開一般;她心氣平和,宛如天女一般,現出吉祥的容貌。

在這種種的兆相發生之後,國王心想或許將有具足福德的王子即將誕生,所以心中也是十分的期待與興奮,他對王妃特彆殷勤,照顧得十分周到,期望能夠得到一位王子。

但是冇有想到,王妃卻生出了一位公主,國王心中頓然感到十分的沮喪,從此就不太愛說話。而王妃更是十分的惆悵愁苦,他們滿心期望誕生一位王子,但是卻生下一位女兒。

但不管如何,這依舊是一件大事,國王認為應該迎請一位婆羅門來占相,卜其吉凶。於是國王就命令大臣迎請國中德高望重的婆羅門,來到了王宮之中。國王告請婆羅門說:“國師!王後曾在有孕之前,夢到八個太陽同時在天空中照耀著,而整個沙河爾國頓成為焦土,此時王妃的頂上感覺十分的癢,竟然現起了一座由鬆耳石所製成的佛塔。

而從此以後,王妃懷了身孕,並且忽然之間變得身強力壯,容貌愈來愈光明,也愈來愈年輕。其間天人天女時常下凡來供養,所以,我們本來以為將有一位王子誕生,但是冇有想到卻生出了一位公主,這樣的因緣不知是吉是凶”

婆羅門就請國王將公主抱出,然後開始修法,並用香水香液來清淨公主,並將公主放在光明能夠注照到的白壇之上,前後左右很仔細地觀察公主。當他仔細地觀察之後,靜默片刻,婆羅門竟然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淚,國王夫婦二人十分緊張地盯著婆羅門。這時婆羅門立即向王妃致敬,然後又朝著女嬰五體投地的頂禮。

這時國王、王妃十分的驚奇、詫異,王妃也立即驚問道:“國師婆羅門,是否公主的相貌不好,或有何凶兆,所以讓你流淚並做出奇怪的行為,請你務必將實情告訴我們。”

婆羅門相師就說:“不是的,大王、王妃請您們放心,這位公主不僅不是相貌不好,而是相貌實在是太好了,具有最圓滿的吉祥之相。她宛若聖者一般具足了三十二吉祥相與八十種隨形好,一定是智慧的空行母降生於這人間哪!這樣一位智慧空行母降生在人間,真是人間的福氣,如果她在家成為一位世間的女子,她的駙馬將可成為轉輪聖王;

如果出家為尼的話,就能夠使全國的人民,都趣入法界之中,得到解脫;這樣的美滿相貌,還有誰能夠具有呢”說著、說著,婆羅門又流下了眼淚,國王與王後心中也十分地歡喜,不禁跟著他一起流下了眼淚。

這時國王又問道:“她應該取什麼名字比較好呢”

“她應該叫做曼達拉哇,隻有這樣的名稱,才能夠堪配於她吧!”

這位婆羅門講完之後,就跟國王與王妃道彆,國王夫婦二人賜與他無數的供養,婆羅門將其中的供養取出大部分,又供養了曼達拉哇公主,然後十分欣喜地離開王宮。而國王與王妃從此仔細地照顧著公主,公主也十分健康迅速的成長,當她十三歲的時候,四方的智慧空行母,也紛紛趕來觀察公主的成長狀況。她長得十分的莊嚴相好,眾生一見到她就會立即生起了歡喜的心,她的全身宛如蓮花一般,莊嚴美麗。

美麗公主的名聲遍傳大地,所以世界各地前來求親說媒的人未曾間斷,印度的國王,有的人要贈送最珍貴的寶馬,有的要用金印做為聘禮;甚至還有從漢地而來的媒人。有些王侯聽到了美名也要前來定親,他們送來茶磚、馬匹,還有綢緞,還附贈了一百匹駿馬和一百個力士;孟加拉王也贈送大象,用三百頭象馱著無數的寶物;

而白達國王則贈送最珍貴稀有的白獅子,而致贈的莊嚴飾品,也鑲飾著各種珍貴的摩尼寶;僧伽補羅國王也送來了無數的寶飾物等珍品前來;還有克什米爾王贈送各種名藥,還有許多珍奇稀貴的寶物;裡域國王則贈送了許多的聘金;大食國王也饋贈了許多的肉酥珍食;格颯爾國王贈送了武器;而象雄國王也貽贈了良畜:這些國家王侯都一心想娶曼達拉哇公主回國。

-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